司马宣王终于正式登场,揭开了他在本系列中的重要篇章。
关于司马家族,我们将单独为它写一篇文章,你会发现,这个家族的确非同寻常,家风严谨,人才的培养体系井井有条,尤其值得一提的,是他们卓越的站队能力。
司马懿辅佐曹丕时,每次参与策划,都能提出出奇制胜的战略,这使得他得到曹丕的极高信任和重用,他与陈群、吴质、朱铄并称“魏国四友”。
220年11月,曹丕登基称帝,司马懿的仕途也开始飞速上升。
他先是被任命为尚书,接着不久升为督军、御史中丞,并被封为安国乡侯。
221年,他被提拔为侍中,尚书右仆射,职权大增。
224年,在曹丕出征吴国时,司马懿被任命为许昌的防守指挥,成为第一次掌握军权的大将军,职位上升为抚军大将军,并带领5000名士兵,担任给事中、录尚书事等职务。
司马懿一度表现得十分谦虚,试图推辞,但曹丕却给他发了一道旨意:“朕日夜辛勤政务,几乎没有时间休息。今天授予你这一职位,非为加荣,而是为了让我能分忧。”
展开剩余82%225年,曹丕再次出征吴国,命令司马懿继续留守许都,负责安抚百姓与保障军资。这一次,曹丕更是将司马懿比作萧何,留守后方,解除他无忧的后顾之忧。
曹丕还指示:“若我在东征孙权,你应总理洛阳的事务;如果我在洛阳,你则需掌管东征的军事事务。”
大家有没感觉到,这个角色是不是像某个历史人物?没错,丞相!
曹丕在位的这六年,司马懿几乎在处理的都是丞相的事务,成为曹魏名副其实的总理大臣!(这让其他权臣心生不满,稍后我们会提到这个问题。)
226年5月,曹丕驾崩,临终时,他托付给曹休、曹真、陈群和司马懿辅佐国家政务。
这个辅政小组原本还应该包括征南大将军夏侯尚,但遗憾的是,夏侯尚在曹丕去世前刚刚去世。
曹丕的施政手段其实非常高明,这方面,曹丕究竟是否比孙权强呢?(我在之前也提到过,东汉三大政治乱象——太监干政、外戚专权、地方割据,曹魏却成功避免了这些问题)
曹丕很清楚,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宗室手中:曹休负责江淮的军事,曹真掌管雍凉的军权,而夏侯尚则统领荆豫的军权。
而在政务方面,曹丕则依靠三公、尚书台、中书省等机构,制衡权臣的势力,防止权力过分集中(即使在曹魏,三公没有了实权,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出,司徒这一职务逐渐变得至关重要)。
可以看到,曹丕托孤给曹休、曹真、陈群和司马懿四位重臣,其中有两位是曹魏的军事代表,陈群与司马懿则作为文臣的代表,互相制衡。相比之下,刘备和孙权的托孤过程简单多了,刘备早早安排了诸葛亮,孙权则把大权交给了诸葛恪,一切显得更加集中。
然而,到了227年6月,魏明帝曹叡突然命令司马懿驻守宛城,并指派他督导荆、豫二州的军务。这一决定打破了曹魏的传统,也意味着一个外姓大臣首次掌握了如此重要的军权。
这一切的背后,实际上得益于陈群的举荐。陈群指出,司马懿不仅与夏侯家有姻亲关系,而且他曾击败过诸葛瑾的襄阳攻势,还斩杀了吴将张霸,战功赫赫。
更重要的是,司马懿有能力,又是曹魏的亲家,这使得他成为防守荆州的最佳人选。然而,陈群背后更深层的动机是想通过将司马懿调离尚书台,来独揽权力(随着司马家族势力的上升,陈群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)。
虽然曹睿不愿打破曹魏一贯的军权制度,但他也意识到,光靠曹家与夏侯家维持军事统治是不现实的,司马懿不仅有军事才能,而且能稳住局面,因此,他也只能默许这一决策。
于是,司马懿在军权大权上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曹魏重要的军事指挥官,他的地位愈发稳固。此时,魏国的三大军区分别由以下三位大将掌管:
1. 曹真负责西线,防守关中;
2. 曹休负责东线,掌管合肥方向;
3. 司马懿驻守宛城,掌控襄阳等重要据点。
这是司马懿首次正式掌握一个大军区的军权。
就在他上任的同时,他收到了一封紧急报告:孟达叛变了!
孟达本是曹魏的地方重臣,他与申仪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申仪本来对孟达很不看好,但孟达的地位比他高,因此他必须屈从于孟达的指挥。
申仪的机会终于来了,丞相派遣的郭模带来了孟达与外敌勾结的证据,申仪迅速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司马懿。
然而,按正常的程序,孟达这种地方大员级别的叛国案件应该上报朝廷,等待皇帝亲自裁定。但刚刚执掌军权的司马懿却果断做出决定:“来不及报告了!先斩后奏,立即解决孟达!”
这一决断显得极为果敢,实际上,这也是因为司马懿早在孟达投降时,就曾多次劝谏曹丕,不要重用这个投机分子。
司马懿还特别给孟达写了一封信:“将军当年背离刘备,投靠我魏朝,朝廷委托您承担重任,谋划伐蜀之事,大家都看得见。现在蜀人咬牙切齿地恨你,诸葛亮图谋挑拨离间,你却没有察觉。”
显然,孟达已经开始策划叛变,这一信号意味着司马懿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。
孟达则开始寻求吴蜀两国的援助,希望能借此反败为胜,但他显然低估了司马懿的行动速度。
司马懿仅用了八天时间就赶到了上庸城下,完全打乱了孟达的计划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