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这句名言传出了后,曹操的形象在大众心中一直没有好转。人们总是将他定义为一个为达目的、不择手段的人。许多人并未深入了解其更复杂的一面——他不仅是治世之能臣,还是乱世中的一位奸雄,而这种评价其实更能体现他非凡的才干。鲁迅先生曾提到:“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。”但是,像这样的英雄人物,为什么会做出斩杀华佗的决定呢?
当时,曹操的权力地位是显而易见的。他不仅控制了中原北方的所有州郡,还在军事上对蜀吴两地进行进攻。他如此权势滔天,却去杀一个小小的医生,这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大人物的形象。那么,曹操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呢?
根据《后汉书》的记载,曹操的行为其实是有其理有据的,且非但不荒唐,反而有一定道理。书中提到:“华佗字元化,沛国谯人也。”这里的沛国谯县,是华佗的故乡,而他之所以被曹操注意并任用,是因为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突发重病。华佗当时在周围活动,便被邀请帮助治疗,治好了陈登的病,令其大为感激。临别时,华佗对陈登警告:“君之疾尚未根除,三年后恐复发,仍需名医相助才行。”
展开剩余80%三年之后,果然,陈登的病情复发,而华佗早已不知去向。当曹操得知此事后,便开始四处寻找华佗,并正式邀请他为自己治疗头疾。从此,二人建立了“君臣”关系。
然而,华佗对医术的态度却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热情与敬业。《后汉书》上有云:“为人性恶、难得意,且耻以医见业。”意思是华佗性格刚烈,难以为人所喜,而他本身也并不看重自己的医生身份,认为从医是一件耻辱的事。人们常忽略这一点,特别是后世文学作品中对曹操奸雄形象的渲染,导致大家都忽视了华佗的个性问题。
事实上,华佗并非一个轻易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医生,性格的暴躁使得他在医治病人时,未必会全心全意。而华佗对于自己职业的厌恶,也使得他不太可能像其他医生一样,全力以赴地为病人服务。这或许也是他为何后来离开曹操,且在治病方案上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原因。
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,华佗向曹操提出了治疗头疾的方法——开颅取风涎,这是一种较为激烈的治疗方式。既然曹操多次邀请他治疗,华佗却一直以自己家人的病情为借口推辞。最终,他回到曹操面前,提出开颅治疗,这一举动显得极其冒险,也使得曹操产生了极大的疑虑。试想,在如此敏感的时刻,华佗竟敢提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方案,难道不明摆着是将自己推向死路吗?
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“医患事件”,而且与现代社会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在古代,医者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,而华佗又并未能好好把握与曹操的关系。他既未表现出对工作的重视,也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尊重和谨慎,结果自然难逃曹操的怒火。
曹操的怒气,也并非没有原因。在社会普遍低看医生职业的情况下,华佗并没有及时治疗曹操的病情,反而拖延了治疗,甚至提出如此极端的治疗方案。这不禁让人想到现代职场中,那些不能按时履行职责,且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消极的员工,最终必然会遭遇严厉的后果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曹操和华佗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悲剧——一个在权力和情感上都无法平衡的事件。曹操的忍耐力是有限的,而华佗的“不懂事”使得他最终付出了代价。
当然,曹操并非完全没有责任。在整个事件中,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非常珍视。只要华佗能够认真医治他,曹操必定会回报以荣华富贵。但如果华佗选择与他对立,曹操的耐性终究有一天会被消磨殆尽。曹操对人才的爱护,并不是没有底线的。在此之前,曹操已经给了华佗足够的机会,华佗却选择一再推辞,甚至提出冒险的治疗方法,这让曹操的容忍度降到了最低。
曹操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华佗的态度上,事实上,他对待其他人才的宽容与高瞻远瞩也是有目共睹的。就如他曾放下深仇大恨,重用曾经背叛过他的张绣与贾诩,足见他心胸的宽广。曹操的容人之量,非同一般。即便是面对曾屡次顶撞他、揭示他心思的杨修,曹操也未曾草率下手。即便如此,华佗依旧未能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应有的敬重和回应,最终只能自食其果。
曹操的确重视人才,但他绝不纵容那些无法配合、无法尊重自己的人才。就像他曾考虑过收留吕布,若不是刘备的干预,或许曹操也会接纳他。然而,吕布的所作所为却最终让曹操断然决定斩杀他。因此,华佗的悲剧,并非曹操的错误,而是他未能理解与曹操的关系,做出了致命的错误判断。
曹操不是一个仅凭一时之气行事的人,他的判断往往极为理智。对于华佗这类“特别”的人物,曹操的处理方式也许显得冷酷,但从整体来看,曹操并没有做错太多。毕竟,江湖不仅仅是刀剑与杀戮,更是人情与规则,华佗显然未能理解这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